纸本墨笔画《荷石水鸟图》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所作,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朱耷(1624—1705年),明宗室宁献王朱权后裔,封藩南昌,遂为江西南昌人,谱名统,小名至。清顺五年(1648年)降为僧,法名传。生字、号、别号甚多,有山、驴、房等。乾隆二十三年(1684年),始号八大山人。
这幅画作者用荷叶将天空和天空分成两部分。阴暗处歪斜的大石块摇摇欲坠,一只脚站立的小鸟在眼睛上斜。在这里,简洁的笔触所塑造的物象,并非平常的那种赏心悦目的玩物,而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激情的宣泄。
画荷叶下的水鸟栖于孤石上,形成全图焦点。形制独特,单足独立,神态凄凉,似在休憩,更似在冷眼注视着这冰凉世界。
明末清初,国力强盛,见复明已不可逆转,朱熹隐居山野,削发为僧,以含意隐晦的诗画寄寓亡国之痛。这幅画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。
图片右下端的河塘里,长着两株荷花,荷叶茎有曲有直向上伸展,直至画面上端,右上角画有荷叶荷叶,荷叶半开。另外一种荷叶由于叶片过茂盛而变瘦,使枝茎无法支撑而下折,从画面右上倾斜到画面左中段,使画面构图十分新颖。在荷叶下一孤湖,孤石造型奇特别致。一只水鸟缩着身子,从它上面的石头弯出一片浓浓的荷叶,把人的目光集中在石头上的水鸟上,并把它们和左边的荷叶有机地联系起来,突出重点,点明主题。
这幅作品作者在宽广的自然景物中选取一角,采取了“多中求少”的取景方式,即全图以剪裁的方式进行创作。笔触简洁、形象夸张、含意深刻。
这幅荷叶只用浓墨重彩地涂上三五笔,可以说是点墨成形,显示出其生命力,占画面二分之一,以象征生命力在向上伸展;同时,体现曲线塑造造型的节奏美,与前一株荷叶的荷叶形成强弱对比,占据二分之一的画面,象征着生命力在向上延伸,同时体现出曲线塑造的节奏美,与前一株荷叶形成强弱对比,构成一种对比。孤石上的水鸟,造型精确,形象逼真,孤石上立着一只脚弯着,一只脚向上抬起,缩着脖子呆滞在孤石上,仿佛在歇息,又像冷眼注视着这冰凉的世界,意境清高,表现出作者的悲凉情愫。
国画,长沙国画,美术培训
声明:本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网站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