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末明初画家倪瓒所作的《容膝斋图》是一幅纸本水墨画,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倪瓒(1301-1374),元代画家,诗人。无锡市(现属江苏)世居无锡只陀里,多树,建堂名云林,因以云林命名。作为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,倪瓒擅长山水、竹石、枯木等,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。他的山水画大师董源、荆浩、关同、李成,都对此加以发展,画法疏简,风格纯朴幽淡。倪瓒工书法,擅长楷书,古朴秀雅,得魏晋人之风。
这幅画描绘了江南春色,平远山水。近山石陂陀,林木萧疏,中幅湖光波浪色,图上部远远远岑横于波际。这三段构图,是倪瓒山水画的一大特色。它的风景画取法于董源,石上横拖披麻,皴法清逸。它的树法参差变化,结体有骨力,而树头枝梢,多姿多彩。枯树擦以枯笔,墨色浓淡错综复杂而滋润浑厚。
画作分近、中、远三景,近为平坡,上植数枝树,间或缀以莲蓬亭阁;远为峦头或低坡。近、远景之间的过渡部分多为大片空白,无墨,为湖中之水。
画作落款“七月五日壬子岁,云林生写”,又自题诗云:“春雨杏花开,小斋容膝度年华;金棱跃池鱼戏,彩凤栖林涧竹斜。一叠清谈霏玉屑,萧萧白发苍苍。至今不二韩康价,市上悬壶未足夸。
由于年少聪慧,倪瓒早年专意读书,家中清清阁藏书数千卷,经史子集、佛道经典,他都专心致志读批,所藏的法书、名画,也都悉心临学。它的书法自然古朴淡雅,有魏晋风格。居住在太湖四周宜兴、常州、湖州、松江一带的倪瓒,常常欣赏到这里秀丽清幽的湖光,其绘画也多取自此。
这幅画是明太祖洪武五年(1372)所作,时年七十有二,时年六十二,离世两年,所以也有“绝笔”一说。这幅画最初赠给了他的友檗轩,两年后又请倪瓒为其补题,寄给同乡潘子仲医生。潘仁仲的容膝斋是休闲居处。
艺术家追求佛道思想,注重超越尘世的束缚,这一思想映射到艺术创作中,丰富了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。在《容膝斋图》中,设空亭而不见人,倪瓒有“亭下无人,夕阳滤秋影”之说。空荡荡的亭子,没有人影的风景,后人多以为这一构图是倪瓒内心的表达,是“今世复有人”的哀叹。
这幅画作突出体现了倪瓒独特的章法风格,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元代的一个里程碑,对后世文人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这幅画显得清澈淡雅,情意温润,有一种空虚寂寞的清气照人的感觉,这幅画的意境反映了文人画家的绘画思想,因而对后世的画坛产生了**的影响。
国画,长沙国画,美术培训
声明:本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网站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